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大国科学家丨为探索“从鱼到人”生命起源 他拆了40多年的化石盲盒

作者:admin日期:

分类:国内

生命起源与演化是全球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重大课题。40多年来,朱敏一次次穿梭在崇山峻岭间,找化石、做研究,他的多次重大发现和科研突破,填补了古生物学的空白,也改变了“从鱼到人”研究的传统认知。如今,越来越多的远古鱼类,在朱敏院士和团队的不懈追寻中逐渐现出真身,为探寻生命演化之路提供了坚实基础。

重庆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重庆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在重庆秀山,朱敏院士和团队正在“重庆生物群”3号位进行挖掘。眼前这一堆堆平平无奇的碎石里,可能藏着几亿年前物种起源的奥秘。朱院士和团队仔细观察,用锤子不断敲开石块,寻找着鱼类化石的踪迹。

重庆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朱敏介绍,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那么,远古鱼类与人类演化究竟有着怎样奇妙的关联?带着这样的追问,朱敏在这个神秘的“古鱼王国”里探寻了40多年。

1980年,未满15岁的朱敏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开启了对古生物与地层学的漫漫求索。十年后,朱敏以全优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国内培养的第一位古脊椎动物学博士。

当时,由于缺失蕴含丰富形态的完整化石信息,有颌类早期演化存在的一段至少三千万年的巨大空白,答案在哪里,就深藏在一块块化石中。要下决心找到它,博士毕业后,朱敏一头扎进了野外,在云南曲靖志留纪地层中逐层寻找鱼化石。经过20多年不懈找寻,终于发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完整保存了志留纪有颌脊椎动物化石的潇湘动物群。

朱敏介绍,野外找化石有一点像拆盲盒,你觉得地层里头应该有化石材料,但是你每次去可能啥都没有,我们是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去跑,见证了整个化石不断涌现的一个过程。整个进化链条上缺掉了一些环节,必须通过化石去填补。

这些年,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约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先后发现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这些研究成果登上了2022年9月《自然》杂志的封面文章,惊叹了整个古生物学界,不仅改写了“从鱼到人”的演化史,更为世界呈现出一个丰富多样的志留纪早期“水族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敏院士团队还将这五条古鱼命名为新塑梵净山鱼、奇迹秀山鱼、双列黔齿鱼、蠕纹沈氏棘鱼、灵动土家鱼,这些名字不仅仅是辨别生物的代号,更成了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

探寻远古世界的奥秘,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古生物学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野外探索,在朱敏院士看来,这一块块不到拇指大小的古鱼化石,是他和团队努力与坚持浇灌出的结晶,曾经为了探寻“披盔戴甲”的鱼类,朱敏和团队硬是从4吨野外岩样中,挖出了23枚古鱼齿旋。至今,朱敏的手上还有敲化石时留下的伤疤。

如今,朱敏和团队在高精度化石扫描等新技术的助力下,正加速破解更多的生命密码。

今年60岁的朱敏院士,爱好还和40多年前一样,去野外,找化石,在显微镜下一点点修复标本。在朱敏看来,古生物学最迷人之处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吸引着他,排除万难,一次次走向未知的科研领域,不懈追寻。

朱敏表示,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野外就是最大的实验室,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失败,但只要不气馁、不放弃,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获得成功的。

(【重庆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央视记者 帅俊全 韩冰 李峻)

相关阅读

  • 【解局】中国为何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admin国内
  •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中国政府网10日公布了国务院批复自然资源部关于报请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专家9月1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依法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符合国际法以及各国通行实践。未来,外国人进入自然保护区,应当事先向我国相关主管部门提交活动计划,并应获批准。而在黄岩岛及其周边海域实施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都将被依法追责。
  • ​“毛医生”,来了!​​

  • admin国内
  • 在新疆吐鲁番,“毛医生”是一个充满温情与信任的称呼。 它不特指某位姓毛的大夫,而是各族群众对来自毛泽东家乡——湖南的全体援疆医生最亲切的呼唤。
关键词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