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国内
圆明园兽首为何如此受到关注?高赞回答是: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也见证了民族复兴的坚实脚步。它们曾经流失海外,它们不断回归故乡,在探究作为文物本身的文化艺术魅力之外,国人早已赋予其浓烈的民族情感。
【重庆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重庆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虎首铜像。
【重庆都市印象App/综合快讯报道】
“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5月28日将在安徽博物院展出。作为安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回流文物特展,特展涵盖七大圆明园兽首、商周时期青铜器、北朝时期石刻佛像等在内的87件珍贵文物,分为“吉金耀彩”“法相重光”“盛世聚首”三个部分,并辅以馆藏典籍陈列、多媒体呈现等形式,力求为我们详细讲述流失文物的漫漫归途。
牛首铜像。
“盛世聚首”聚焦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展览核心元素。展厅内共展出牛首、虎首、猴首、猪首4件原件,以及鼠首和兔首复制件、马首仿制件。兽首拥有特殊的红铜材料、精湛的雕刻铸造工艺、巧妙的结构设计。展览主办方之一、保利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任詹春晖介绍,每昼夜十二个时辰,每一个兽首对应一个时辰喷水报时,将东方的时辰和生肖,与西方的喷泉和计时相结合,是当时中西方文化交融以及高超工艺技术的代表。
猴首铜像。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园中大量珍宝被焚毁掠夺,自此十二生肖铜兽首流散海外,经历损坏、转卖,漂泊于世界各地。2000年至今,通过官方和民间多方追索,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鼠首、兔首等7件兽首通过拍卖、捐献等方式回归祖国。其余5件兽首目前仍下落未明。
“七尊兽首,在展厅中居‘中轴线’式地排列,呈现了兽首本身的故事,也串起了其他重要文物陈列的版块。”安徽博物院副院长卞坚说。近代以来,流失海外的文物反映了时代之殇、民族之痛,在不断追索中,文物保护工作者也开启了它们作为回流文物的新篇章。本次展览,除展示圆明园海晏堂七尊兽首铜像外,还展示了海外回流的商周至两汉时期的青铜器,以及北朝时期的石刻佛像。
猪首铜像。
展出的67件珍贵青铜器,其中有西周遂公盨、西周神面卣、西周凤鸟尊、西周立兔形典尊、战国嵌错社会生活图画壶等国家一级文物6件,是本次特展中一级文物最多的一部分。
西周遂公盨。
食器“遂公盨”,尤其引人注目。这件青铜器距今已有约2900年的历史,其内底的98字铭文,不仅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的深刻内涵,也是青铜器文化的重要见证。立兔形典尊,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酒器,是目前所知中国时代最早也是唯一一件立兔形尊,兔子三瓣豁嘴,四瓣蹄,两只大耳上举,短尾下伏,形象十分写实。战国嵌错社会生活图画壶,器身图画从上到下分为四层,包括射箭图、 采桑图、陆战与水战场面、斗兽和对兽图案,据介绍,装饰这一类图画的青铜器,流行于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三晋地区,但出土数量极少,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西周时期的神面卣。
青铜器大量使用于商周至秦汉时期,器型多样、纹饰繁复、工艺精湛、铭文可鉴,不仅反映了当时各个社会层级的生活状态,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发展进程等。作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军事重镇,位于山东的青州地区受到南北文化的共同影响,其佛教造像因鲜明的时代和地域风格而闻名于世。经搜求和抢救,一批工艺精巧、造型考究的北魏晚期至北齐的石质佛教造像得以回归并向公众展示。本次共展示北朝时期佛造像10尊。
战国嵌错社会生活图画壶。
让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家”,是文物的物理回归,更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归;是参观者深情地凝视,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记者:晋文婧 张大岗